2025:“扩渠道、降成本、强保障”多维度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
一、扩渠道:打通多元化融资路径
信贷扩容与结构优化
国有大行定向发力:工商银行未来三年为民企提供不低于6万亿元融资支持,重点覆盖科技、绿色等领域,并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;中国银行通过数字化平台为民企提供超5万亿元线上融资。
供应链金融创新:推广“订单质押”“应收账款确权融资”,允许企业凭政府采购合同等获取贷款,浙江台州试点“金融服务码”实现2小时快速审批,累计授信超23亿元。
资本市场赋
债券融资:交易所开通“民企债快审通道”,审核周期压缩至10个工作日,2024年民企发债规模突破1.2万亿元(如比亚迪单笔发行50亿元)。
股权融资:设立1300亿元专项基金(如工行800亿元科创基金),支持硬科技领域民企发展;推动科创板、创业板扩容,提升民企直接融资比例。
跨境融资便利化
优化跨境结算与外汇服务,中国银行计划为民企“出海”项目提供超50亿美元融资,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以降低汇率风险。
二、降成本:缓解企业资金压力
利率与费用双降
央行设立4000亿元民企专项再贷款,利率降至3.2%(较2024年下降1.5个百分点),定向支持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领域。
财税支持加码:小规模纳税人、小微企业减免“六税两费”,特定行业(如建筑、物流)企业所得税减半,降低企业综合成本。
数字化降本增效
推广“智慧金融平台”,浙江台州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企业“数字画像”,缩短50%以上办贷流程,减少中间环节隐性成本。
对民企数字化转型(如智能工厂)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,山东某纺织厂改造后人力成本降低50%。
三、强保障:法治护航与长效服务
法治化保障
推进《民营经济促进法》立法,明确“两个毫不动摇”法律地位,
禁止超标的查封企业资产,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。
清理拖欠账款:通过专项债偿还地方拖欠民企账款,2025年预计释放超千亿元现金流。
服务机制创新
建立全国工商联与金融机构协同机制(如工行“十大举措”),累计走访超5000万户小微企业,授信总额突破10万亿元。
政府采购倾斜:黑龙江等地要求200万元以下项目优先面向中小微企业,预留比例达30%-40%。
政策成效与趋势
数据验证:截至2025年1月,民企数量达5670.7万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超92%,专精特新企业占比95%。
专家观点:潘向东指出,政策从立法保障到融资纾困形成系统性布局,曾刚强调“一增一减”(增供给、降成本)精准解决融资难题。
技术赋能:区块链、物联网技术加速应用于质押物监管与跨境结算,提升融资安全性与效率。
总结
2025年政策通过“信贷扩容+资本市场改革+跨境便利”拓宽融资渠道,以“利率优惠+数字降本+财税减免”降低综合成本,并依托“法治保障+账款清理+服务协同”**构建长效支持机制。这些措施既解决民企短期资金困境,又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优化培育新质生产力,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