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方动产监管业务全流程实操详解
一、业务接洽与前期评估
1. 客户需求对接
- 参与方:银行/金融机构(资金方)、融资企业(货主)、仓储方、监管公司。
- 关键动作简述:
- 了解融资结构(质押率、贷款期限、货值要求)。
- 确认监管标的物(品类、数量、存放地点)。
- 初步评估仓库资质(是否满足防火、防潮、独立堆存等条件)。
2. 现场尽职调查
- 监管方工作:
- 货物核查:抽样检测货物品类、质量(如钢材规格、粮食含水率)。
- 权属验证:查验采购合同、发票、运输单据,排除重复质押或司法冻结风险。
- 仓库评估:检查仓库资质(营业执照、消防验收)、监控覆盖、出入库流程。
- 输出文件:《尽职调查报告》《仓库合规性评分表》。
二、协议签订与方案设计
1. 三方协议签署
- 核心协议:
- 《动产质押监管协议》(银行+货主+监管方)。
- 《仓库保管协议》(监管方+仓储方)。
- 条款重点:
- 监管责任边界(如自然灾害是否免责)。
- 货物处置权约定(触发平仓时谁有权拍卖)。
2. 监管方案定制
- 根据货物类型设计:
三、监管实施阶段
1. 质押物入库与初始盘点
- 流程:
1. 货主将货物转移至协议仓库,监管方全程监督。
2. 三方(银行/货主/监管)联合盘点,记录货物规格、数量、位置。
3. 粘贴监管标识(如封条、电子标签),拍摄全景照片存档。
- 关键文件:《质押物清单》《初始盘点确认书》。
2. 日常动态监管
- 监管员工作清单:
- 每日巡检:核对货物堆位、封存状态,记录温湿度(冷链)。
- 出入库控制:凭银行指令放货,登记《货物进出库台账》。
- 系统同步:在监管平台更新数据(如货值变动、库存余量)。
- 风险红线:
- 禁止“先放货后补指令”、禁止仓库方擅自移动质押物。
3. 货值监控与预警
- 价格跟踪:
- 对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(如上海钢联)获取实时价格。
- 当货值跌破质押率阈值(如融资额的85%),触发补货或冻结指令。
- 预警案例:
- 某铜材质押项目因价格下跌10%,监管方当日冻结货物并通知银行。
四、风险事件处理
1. 常见风险及应对
2. 突发事件流程
- 示例:仓库火灾导致货物损毁
1. 监管员第一时间拍照取证并上报。
2. 启动《应急预案》,协调消防、保险到场。
3. 根据协议约定,银行优先从保险赔款受偿。
五、监管结束与解押
1. 正常解押流程
- 步骤:
1). 货主偿还贷款,银行出具《解押通知书》。
2). 监管方核对指令,解除货物监管标识。
3). 三方签署《监管终止确认书》,货主恢复货权。
2. 违约处置流程
- 场景:货主无法还款,银行处置质押物。
- 监管方配合:
- 提供完整的监管记录、货物现状评估。
- 协助拍卖(如配合看货、过户文件准备)。
六、归档与后评价
1. 资料归档:
- 保存监管日志、盘点记录、影像资料(至少保存3年)。
2. 项目复盘:
- 分析监管成本、风险事件,优化后续方案。
注:以上是基本实操流程,实际操作中将根据货物类型、合作方要求进行调整,但“控货权+盯价值+存证据”的核心风控逻辑不变。